致敬八一!这是一份来自哈工程的答卷!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
为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6周年
哈工程向全体人民子弟兵
致以崇高的敬意!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
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诞生
96年铁血光荣
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代代哈工程人与人民军队紧密联系
用智慧和汗水
为人民军队铸造坚强后盾
今年,哈工程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
70年里
哈工程始终
以维护祖国万里海疆的安全为己任
服务国家“三海一核”领域战略需求
打造国之重器
培养“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杰出人才
今天,就让小程带你回顾一下
哈工程人为祖国的国防事业
建功立业的“精彩答卷”!
诸多“共和国第一”的缔造者
抗美援朝中武器装备和技术的落后
使新中国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和
培养技术军官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
新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府
正是在抗美援朝的炮火中诞生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
哈军工办学十七年
培养了十三期12000余名毕业生
完成了数百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为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
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这里,诞生了诸多“共和国第一”
我国第一艘水翼快艇
哈军工海军工程系
在呼兰河作水翼艇长航实验
1958年,海军工程系副教授顾懋祥带领的科研小组完成我国第一艘水翼艇的研制。
我国第一台鱼雷快艇导航、
电子管舰载数字计算机
“901” 鱼雷快艇数字指挥仪装艇海试
1958 年,海军工程系青年教师柳克俊及其科研小组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舰载数字计算机的研制。
我国首创的铁淦氧电声转换器
海军工程系试制铁淦氧电声转换器
成功后国防部发的嘉奖电报
1958 年,海军工程系第六科(雷达声呐科)的教师和高年级学员研制出铁淦氧磁体。
我国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
我国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
1959 年,以海军工程系邓三瑞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在旅顺基地海试获得成功。
世界上第一艘海上长航试验成功的气垫船
气垫船(“33”号艇)在进行海上长航实验
1959年,在海军工程系副教授顾懋祥带领下,教员恽良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艘气垫船的研制工作。
我国第一套艇用减摇鳍
海军 62 护卫艇防摇自动装置(部分)
哈军工海军工程系顾懋祥、李国斌等研制的我国第一套船舶防摇自动装置。
参加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的研制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海军工程系副教授邓三瑞为“09工程”总体顾问,副教授雷渊超为导航分系统技术顾问,海军工程系教授慈云桂、副教授杨士莪等都参与了研究。
“两弹一星”事业的先行者
1955年,钱学森参观哈军工。陈赓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出导弹来?” 钱学森不假思索脱口开答:“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也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与钱学森当年的世纪问答,开启了我国火箭事业、导弹工程新征程。从五院到十院,从东风基地到马兰基地,哈军工人成为开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先行者、亲历者和见证者。
1956年10月
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五院成立
哈军工的任新民、梁守槃、
庄逢甘、卢庆骏等知名教授调任五院
成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火箭技术的中流砥柱
1957年
哈军工把从德国订购的
跨音速风洞让给五院使用
从人力到物资设备上
大力支持五院的导弹研究工作
1959年
哈军工新建了导弹、原子等“尖端”系及专业
培养了一大批国防科技事业发展急需的
专业人才
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准备好了人才库
1962年下半年
哈军工实现了从学习、跟跑苏联经验转变到
完全自主创新、紧跟世界先进技术的
新型军事科学技术大学
1963年
因国家急需
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两期学员提前毕业
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
“我们要搞两弹一艇——
原子弹、导弹、核潜艇,
奔这个目标下来了。”
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
曾用一句话激励哈军工的科研人员:
“能不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
哈军工存亡在此一举。”
科研工作计算机(441-B)
“第一颗原子弹押送、挂起、发射,
是我们的学生;
第一颗人造卫星指挥、制造、发射,
是我们的学生;
洲际导弹,也是我们的学生。”
当时哈军工整个班级的学生
被派往导弹发射基地,
“在渺无人烟的马兰,
我们一个系的一半有100多人,
被派过去参加原子弹研制,
发扬哈军工精神,艰苦奋斗,
有的人搞了三、四十年哪!”
“红箭-8”总设计师王兴治
参加第一批地空导弹营组建的粟戎生
担任“东方红一号”发射总指挥的杨桓
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卫星总指挥马世俊
按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起爆按钮的韩云梯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树
第一次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中
被誉为“七勇士”之一的张其彬等
都是导弹工程系毕业的学员
从酒泉到西昌到马兰
在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中
到处都是哈军工人的身影和足迹
哈军工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代拓荒者
在荒滩戈壁能默默无闻地工作几十年
能坚持一辈子
有的已经退休了
有的已长眠在那里
有的还在为航天事业培养着下一代
“国之重器”背后的筑梦者
“以忠诚为境界,以船海为特色”
学校70年的风雨变迁
始终与新中国命运息息相关
继承前身“哈军工”的精神气概和使命担当
1970年,学校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
在原址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今天的哈工程传承红色基因
坚守“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担当
积淀形成深厚的“三海一核”特色优势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
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
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办学境界
更是内化为师生自觉的价值追求
作为船海核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
学校聚焦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
主动谋划布局
充分发挥海洋强国战略中“国家队”的作用
和科研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先行军”作用
面向国家和国防需求
发挥优势、拓展布局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持续为保卫国家海洋权益贡献力量
水下定位系统保障
“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精准定位
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
助力“华龙一号”
达到国际最高安全标准
学校极地装备技术成果
应用在“雪龙2号”破冰船上
2020年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一箭九星”
海上点火发射成功
学校科研团队在国内首次成功开展
发射平台的测量工作
2022年
再次助力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一箭五星”
一站式发射成功
对卫星海上发射的安全性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2021年
学校科研团队研制的“悟空号”
创造无人无缆航行器深潜世界纪录
2023年
哈工程研制的
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
首航成功
国防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者
自建校以来
从这里走出过数以百计的将军、
众多院士、难以计数的
总工程师、总设计师
以及军品民品企业老总……
一代代哈工程人
用青春和热血
用智慧和汗水
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建功立业
金矛 1960级校友
毕业后长期从事海军装备领域的研究工作
历任海军装备技术部技术员、处长、部长
到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凭借着对052型导弹驱逐舰的重要贡献
荣获“国家进步特等奖”
黄新建 1979级校友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阅兵式上
作为阅兵式舰空导弹方队将军领队
军姿严整、口令铿锵带领方队接受检阅
李昕 1985级校友
创作了《好日子》、《越来越好》、
《人民空军忠于党》、
《情对祖国讲,爱对祖国说》、
《心想事成》、《大海作证》等
百余首脍炙人口歌曲的
空政文工团国家一级作曲家
张义忠 1986级校友
参研的技术装备
在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中
驶过天安门观礼台
与母校共同为海洋强国梦而奋进
邹琰 1998级校友
航迹遍布四大洲三大洋
出色完成了海上维权
亚丁湾护航等重大任务
作为政委带领海口舰官兵亮相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
海上阅兵活动
2017年,建军90周年阅兵式上
哈工程“惯性导航与测控技术”
兴海学术团队参研的
“红旗—22”地空导弹首次亮相
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大批哈工程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
在人才培养领域有着
“可靠、顶用”的高度评价
在船舶工业系统140多家单位中,技术和管理领军人才约有40%毕业于哈工程。国防工业“两总”人才中,我校毕业生占5.6%。我国首个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器,首批3名潜航员中2人为哈工程校友,在蛟龙号、奋斗者号、华龙一号研发等国家重大科研技术成果中,哈工程培养的毕业生作出重要贡献,成为“三海一核”领域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
叶聪 1997级校友
★
全海深载人作业潜水器总设计师
★
邢继 1983级校友
★
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
★
李建刚 1978级校友
★
“磁约束聚变创新团队”带头人
★
唐宏刚 1987级校友
★
C919项目副总设计师
在航天领域,哈工程每年有超过200名本硕博毕业生奔赴航天系统工作。从卫星升空、“嫦娥飞月”,到“天问探火”再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顺利升空......一大批哈工程杰出校友肩负重担,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陈建新 1986级校友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深空探测航天器设计领域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是空间机器人、航天器控制等,2014年获得“嫦娥三号有突出贡献者”称号及国防科工局技术进步特等奖。相继担任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四号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副总师。
宋凝芳 1986级校友
973首席科学家、
国家战略高技术专家组成员
主持过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防预研重大探索项目、基础科研、民用航天、重点型号项目等诸多重大专项,研究成果在多项国家及国防重大项目中成功应用。
荣伟 1987级校友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
嫦娥五号探测器回收分系统主任设计师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先后参与、主持了多艘神舟飞船回收着陆系统的研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包括伞系统故障定位及其分析、减速伞未分离的故障分析和改进、降落伞和分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与验证、回收着陆分系统优化设计等多项技术难题,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返回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彬 1987级校友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和
神舟十一号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的
主任设计师
主要从事神舟系列载人飞船GNC分系统研制工作。1999-2019年,分别任神舟2号-11号助管设计师,负责飞船GNC分系统设计、实验验证和各阶段测试工作,期间任飞船组副主任。获“中国载人航天突出贡献奖”“神舟七号发射场先进个人”。
热血军魂的传承者
当年军工圣殿
今日精英摇篮
哈工程人续写着强军强国的蓝图
被誉为“不穿军装的海军院校”
海军工程系的学员在舰艇船舱里学习驾驶技术
海军工程系学员在海上进行布雷实习
从2001年到2020年
一批又一批哈工程毕业海军国防生
奔赴到祖国海岸边防
很多国防生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并逐步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亚丁湾护航10余人
辽宁舰、山东舰20多人
毕业校友100多人次获二等功、三等功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南海卫士等荣誉
他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用青春热血担当使命
践行着“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价值追求
在哈工程,还有很多这样的人
他们身上体现着戎装哈工程人的铁血军魂
无论是在平凡的岗位
还是在求学的道路上
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坚守并践行着
“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
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
八一精神
哈工程男兵女兵集结!
用青春维护国家安全!
哈工程学子的这个选择,真帅!
他们,让军魂闪耀哈工程!
他们是哈工程人,也是中国军人!
奋斗七十载,追梦强国路
我们向中国军人致敬!
向所有身着戎装的哈工程人致敬!
向投身国防建设的哈工程人致敬!
铸剑70载!
哈工程祝人民海军生日快乐!
对话火箭设计师,云游哈飞......
星河浩瀚,哈工程人奔跑逐梦!
今天,
哈工程在红色文化中致敬人民海军!
矢志深蓝!
从军工圣殿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启“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
— heu19530901 —
撰文 | 董昕瑶 李鸿岳
信息来源 | 新华社 哈工程校友办
排版 | 蔡定阳
编辑 | 李颖超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